近期,教育部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
其中在附件《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第二节课程设置第四点科目安排明确指出:“综合实践活动共8 学分,包括研究性学习、党团活动、军训、社会考察等,研究性学习6 学分(完成2 个课题研究或项目设计,以开展跨学科研究为主)。劳动共6 学分,其中志愿服务2 学分,在课外时间进行,三年不少于 40 小时;其余4 学分内容与通用技术的选择性必修内容以及校本课程内容统筹。”
重视中学生志愿服务是好事,培养学生们的志愿服务习惯,从小参与志愿服务。很多学校和家长也在积极为同学们创造志愿服务的机会,例如学生参加班级日常打扫卫生、集体读书会、捐书、行走捐步、参加培训等。但是,这些活动其实都不能算作志愿服务。志愿服务是指不以获得报酬为目的,自愿奉献时间和智力、体力、技能等,帮助他人、服务社会的公益行为。组织和参与志愿服务,一定要抓住志愿服务的内涵。我们根据这些年的数据,做了一下整理和归纳,以下项目不适合作为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和开展。
(一) 参与者在工作时间内参加与本职工作密切相关的活动。
例如社区工作人员在工作日参与社区日常服务、党员干部工作时间下沉社区参加抗疫日常服务等。
(二) 单位或学校内部有明确制度要求的活动。
例如内部团建、资料整理、日常值班、工作会议、班级卫生清扫、主题班会、实验室清洁、学校值日、协助老师、学生会工作等。
(三) 与参与者个人利益密切相关的活动。例如业委会选举、班级互助学习、阅读图书、社会实践、单位实习、课题调研、参加会议、观看影片、参观场馆、夏令营、冬令营、活动体验、文化交流等。
(四) 公益目的不纯或不明确的活动。
例如团建过程中捡拾垃圾、旅行过程中看望困难群众,会议讲座、聚餐、祈福、演出排练、演唱会、充当节目录制观众等。
(五) 参与者获得补贴金额远大于当地志愿服务补贴标准的活动。
例如某地志愿者补贴每日最多不超过50元(含交通、餐费、通讯补贴),但实际补贴100元。
(六) 违反志愿服务时间记录规定的活动。
例如为抗疫捐款50元记录1小时,捐衣服1件记录1小时,捐书2本记录1小时,承诺完成某项任务给予记录时长,奖励时长等。例如通过微博、朋友圈等方式转发公益宣传内容,转发一次记录1小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