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贤军是苍梧县梨埠人,今年36岁,患有尿毒症。今年5月,他在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志愿登记官方网站上申请登记成为一名人体器官捐献志愿者,自愿在离世后捐献心脏、眼角膜等完好的器官。
穿着朴素,发型整洁,身材瘦弱,这是潘贤军给人的第一印象。潘贤军每周需要进行三次治疗,治疗当天一早,潘贤军从家出发来到医院排队等候,13时开始进行长达四个小时的透析治疗,然后赶下午的末班车回家。这样的治疗,他已坚持了三年多。
“年轻的时候被玻璃扎到都不觉得疼、不会哭,患病后却常常想放弃治疗。”潘贤军告诉记者,尿毒症患者如果被确诊为晚期,只能依靠肾脏移植手术获救,而等到一颗健康肾脏的几率微乎其微。
潘贤军萌生人体器官捐献的想法始于一部名为《天堂的张望》的电影,他被电影中绝症患者的故事所感动,于是上网搜索能帮助他人的办法。得知人去世后能将遗体中完好的器官捐献,移植给有需要的人,他经过深思熟虑,义无反顾进行了器官捐献志愿登记。“那一刻,我仿佛获得了一丝救赎,生命有了延续的意义。”潘贤军说。很快,他的事情在病友圈子中传播开来,一位病友在他的精神感染下也自愿登记成为人体器官捐献志愿者。
“即便我等不来被救助的希望,也要将自己完好的器官捐献给他人,这样世上将多一个鲜活的生命延续下去。”潘贤军向记者诉说心情时表示,他看到世界上有太多人因为没有合适的器官而在病痛折磨中失去生命。潘贤军坦言,患病后他一直处于无业状态,一家五口依靠每月共720元的低保金生活,如今家人是他唯一的“软肋”。交谈中,记者发现潘贤军的微信头像是篮球运动员易建联,朋友圈里有许多陪伴孩子参加篮球夏令营的照片,坚持爱好和陪伴家人是他活着的动力。
“遗体捐赠一事我算是‘先斩后奏’。”潘贤军眼眶有些湿润,“家里的亲戚刚知情时十分反对我这一做法,但我有信心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我希望活在当下,尽我所能把自己最好的东西留下,不枉此生,相信家人们会理解并为我感到骄傲。”
记者从市红十字会获悉,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成为人体器官捐献志愿者。据统计,自2012年新英体育,新英体育app:开展人体器官捐献工作至今,志愿者登记人数共6804人,累计实现捐献356例。
(梧州日报 黄子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