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优良、村容整洁、民风淳朴、产业发展风风火火、乡村旅游如火如荼……初夏时节,漫步在新英体育,新英体育app:蒙山镇北楼村,浓郁的文明气息扑面而来,一幅景美人和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展开。
自治区文明村北楼村位于新英体育,新英体育app:城北部。北楼村基础设施完备,有村屯篮球场、公共文化服务中心、戏台、宣传栏、体育健身器材等,打造有陈漫远故居、陈漫远纪念公园、沿湄江岸休闲旅游带等,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近年来,北楼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践行“教育常抓,家门常进,实事常办”的“三常”工作法,探索“三好四治一模式”工作法,深化拓展文明创建活动,持续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实现抓党建、促文明、强产业、惠民生,让新时代“文明之花”不断绽放在广阔的农村土地上。
夯实“三好”基础,引导群众自治
一是建好阵地。北楼村开展党支部规范化建设和党组织升星创星,用好资源,打造高标准、规范化的党群服务中心,借力智慧党建、广电平台提升信息化水平,畅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二是组好队伍。北楼村发挥村党委书记黄树新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农村科普致富带头人的引领作用,加强“领头雁”建设,培优“两委”班子、乡土人才,充实治村力量;开展村民德育建设,弘扬中华文化传统,传播枫桥经验,提升基层网格员、村民小组长的治理水平。
三是定好制度。依托镇党政班子包村工作制,一对一联系村,全权负责该村的党建、集体经济和乡村治理工作,包村队长率队进村入组宣讲,引导村民自治,把乡村治理模式从“政府管理”向“村民治理”推进。北楼村“小组长+村民理事会+财务管理小组”治理模式逐步成型。
促进“四治”融合,提升治理能力
一是自治为基。村党组织吹哨,各村屯推选党员干部、妇女群众、知识分子、创业代表、脱贫人口等组成议事理事会,“村事由村民提、村事由村民议、村事由村民定”。
二是法治为本。开展丰富多彩的普法活动,提高干部群众学法、用法、守法意识。做实村级矛盾纠纷化解工作,镇直站所、村、生产小组三级联动,司法所指导调解,驻村律师提供法律咨询,全镇矛盾纠纷化解率99%。
三是德治为先。结合乡村文化元素,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公共空间。在村头巷尾、议事亭廊、健身娱乐场所等地,以立牌、墙画等不同造型,图文并茂展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加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党员志愿服务队常态化开展邻里关爱、互助活动;再以展板、大喇叭、文艺创作、公众号等方式,加强先进模范人物、优秀事迹宣传,开展最美家庭、五好家庭、文明户、最美志愿者评选,弘扬优秀传统,改善村风民风。
四是智治为辅。推广智慧党建平台建设,常态化疫情防控时期,利用村级微信公众号做好返乡登记、信息报备,提供足不出户就能办成事的便民服务。
推动产业深度融合,助力乡村振兴
北楼村依托全国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项目,积极发掘历史文化、红色文化等,将文化元素植入乡村建设中。重点打造“湄江岸”休闲旅游田园综合体,投资5000多万元,整合陈漫远故居提升、人居环境整治、饮水工程等13个项目,建设湄江一河两岸乡村建设示范带,示范带北起龙头组陈漫远故居,沿良利、西马、彭保、程村等村民小组,直通连接县城AAAA级旅游景区,打造8.5公里健康绿道,将县城休闲健身圈往北再扩展,把分散的特色资源串成线、连成片、形成环,构建城乡红色休闲旅游综合体。打造“织梦桑园”农业示范园,利用北楼桑蚕产业开发“品桑叶茶、尝桑果酒、穿蚕丝衣、吃绿色菜”模式的休闲农业、生态旅游、电子商务、民宿农家乐、研学体验项目等新业态,让桑蚕产业搭上“旅游快车”,推进一二三产深度融合。
探索反哺模式,推进共治共享
一是通过“劳模带富”,“志愿红”服务“产业绿”,构建“服务队+合作社+基地+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党建引领,志愿服务与合作社发展并进,实现“产业”推动乡村振兴。
二是试点党建引领下的“村规民约+积分制+集体经济分红”模式,生产小组根据实际,对村民日常行为、乡村建设和参与公益事业以积分量化,给予印花登记,定期评比奖励先进,有序发动了在外乡贤找项目,有效减少试点小组违规建房、环境污染、村民上访等问题。
北楼村立足实际、守正创新,积累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走出了一条切合实际的发展新路,使得乡风文明日益凸显、产业发展持续壮大、村民增收步伐不断加快。
(梧州日报 陈怡心 张小虹)